“兩彈一星”背后的故事
——第七工程公司兩彈城黨史學習教育活動感悟
第七工程公司 王世媛
4月30日那天,我隨工程公司前往綿陽梓潼兩彈城,參觀學習“兩彈一星”愛國主義教育。在那里我知道了,什么是“兩彈一星”,兩彈一星是指核彈、導彈、人造衛星。1960年11月5日至1970年4月24日,中國相繼成功完成第一枚導彈的發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和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兩彈一星”精神,成為20世紀中國人民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可貴民族精神。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活生生的體現。今天,面對世界科技革命的深刻變化和迅猛發展,新一代的航天科技工作者,繼承并發揚老一代科研人員搞“兩彈一星”的精神,緊盯世界航天科技前沿,從高起點出發,經過11年艱苦探索和努力攻關,取得了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在他們身上,我感受到他們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有了這種精神,就有了通向成功的動力。我們相信,我國新一代科技工作者將在繼續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我們要學習功臣們的愛國主義精神。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在國外學有所成,擁有優越的科研和生活條件,為了投身于新中國的建設事業,沖破重重障礙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國。幾十年中,他們為了祖國和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無聞,艱苦奮斗,以其驚人的智慧和高昂的愛國主義精神創造著人間奇跡。“中華民族不欺侮別人,也絕不受別人欺侮”,是他們的堅定信念,愛國主義是他們創造、開拓的動力,也是他們克服一切困難的精神支柱。如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度重視黨史國史的學習研究,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我們學習黨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我們要學習功臣們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正是有了這樣的精神,他們不怕狂風飛沙,不懼嚴寒酷暑,沒有條件,創造條件;沒有儀器,自己制造;缺少資料,刻苦鉆研。就是這樣,他們以驚人的毅力和速度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創造出兩彈一星”的驚人業績。作為一名工程人,我們也會面臨到嚴寒酷暑,風吹如曬,但是我們依舊堅守崗位,認真履行崗位職責,才使我們建立出一座高樓、一套住宅、一個小區、一座廠房等。
我們要學習“兩彈一星”功臣們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在“兩彈一星”的研制過程中,我們看到了高水平的技術跨越。從原子彈到氫彈,我們僅用兩年零八個月的時間,比美國、 前蘇聯、法國所用的時間要短得多。在導彈和衛星的研制中所采用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方案,在許多方面跨越了傳統的技術階段。“兩彈一星”是中國人民創造活力的產物。作為一名工程人,在項目上也會面臨許多困難。在抹灰工程中,我們出現了大面積空鼓現象,經過項目成員討論研究,我們更改了施工工藝,由原來的甩漿工藝改成刮漿工藝,后期空鼓的合格率達到了96%以上,并獲得了甲方及監理的的廣泛好評。
兩彈一星是新中國偉大成就的象征,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兩彈一星精神就是我們應該學習的精神,作為員工我們要勇于創新,認真履行崗位職責,堅守工作崗位,作為共青團員我們要積極地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會挺起胸膛大聲的說一句,我是中國人,我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