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滄桑·記奮斗·頌輝煌
作者 李欣攀
1992年,那個寒風凜冽的冬季似尋常又不尋常,毗鄰沱江河畔的一戶磚瓦房農家,隨著一個胖嘟嘟的小女娃的降臨,嬰兒的哭鬧聲,年輕父母的歡笑聲,在那個冬季緊緊的包裹著那個年輕的小家庭。
幸福同樣也伴隨著壓力,小孩的到來,也意味著家庭開銷更大。夜里那點猩紅顯得格外醒目,男人抽著煙緊鎖眉頭,哄睡孩子的女人出來就看到這一幕,緊了緊自己的衣服,過去并肩坐著。
“我準備去陜西打工”男人的話打破黑夜的沉默,同時也打破女人心中的沉默。在那個年代,談情說愛似乎是被那年代的人兒所遺忘,男人們背井離鄉是常態,女人們在家帶娃、務農、做家務。“你放心,我會把家里一切照看好”女人的這句話似乎在回答男人,又似乎在用這句話來告訴自己......
春暖大地,萬物復蘇,一群孩子在田埂上嬉戲打鬧,小女孩也在其中,她的父親已回到家鄉,開始以養魚為生,每當播種的季節則和妻子一起務農,家里也從磚瓦房變成了小樓房,也開起了小賣店,日子比從前過得從容一些。
每每到了趕集那一天,三三兩兩的婦人帶著孩子約著幾個朋友一路上說說笑笑,走在那條曲折蜿蜒的泥巴路上,那路程在這歡聲笑語中似乎也沒那么漫長了,來來往往的人兒相互打著招呼。回程時,每個人的背簍里都是滿滿的干貨,相互詢問著對方買了些什么,孩子拿著零嘴兒可勁兒的往嘴里塞,臉上露出開懷的笑容......
小孩把腳丫子放在冰涼的水中,看著父母插秧苗;櫻桃熟了,樹下圍繞著一群孩子,不一會兒個個的包里圓鼓鼓的;桃子熟了,淘孩兒像一個個小猴子手腳靈活的往樹上攀爬,不一會兒滿載而歸。結束忙碌的一天,吃完晚飯,每家每戶帶著小板凳,拿著蒲葉扇坐在自家院子里,給自己的孩子講故事。
到了周末,父母說要帶女孩去市里玩兒一天,可把女孩高興壞了!前提是女孩在坐車到市里的那一個半小時得聽話才帶她去,女孩可勁兒的點著小腦袋。第二天一大早,女孩自個兒從被窩里爬起來,收拾好,父母就帶著女孩出門。車里的人像沙丁魚般擠在一起,在炎熱的夏日里,各種味道混雜在一起,即使打開車窗也難以消除,中途上車的人也不少,車子走走停停,一路搖搖晃晃,即使是大人,也被這影響了心情,看著女孩依舊洋溢著笑容的小臉,一路上沒有鬧騰,女孩的父母心里多少有一絲寬慰。
下車后,女孩被那滿目玲瑯的小物品勾得移不開眼,挪不動腳。父母相視一眼,然后不約而同的笑了一下。把需要的東西買好后,女孩乖乖的跟在父母身邊,然后乘著那左右搖擺的大巴踏上返程路。
那時的資陽,還像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小孩,主城區的范圍不大,而且也沒有高樓大廈,盡是一些低矮的平房,那時最出名的就屬和平路街上的那棟二層的百貨大樓,商品品種也非常有限。大部分的商販也都集中在那一塊兒。
女孩初中那年的秋天,幾臺挖掘機把門前的田地推了,女孩問她父親,“為什么要把農田全部推了呢?以后都不能種莊稼了!”
父親說:“政府在招商引資,準備在這邊建一個工業園區,這些被推的農田會修成成一條通往市區混凝土路,以后從我們這兒出發到市里只需要十幾分鐘,去趕集只需要幾分鐘。”
“那我們以前去市里的那條路和去趕集的兩條路不就無人問津了么?”女孩問;
“國家出臺了政策,把路修到家,方便住得比較偏僻的人家,所以去趕集的那條道路也會修成水泥路。以前去市里那條路的沿線已經規劃好要修建廠房、高樓、和學校了,所以那條路也會被修建好。如果不是國家的好政策,估計那承載了我們幾輩人回憶的路會隨著時間的久遠而被荒廢!國家繁榮昌盛了,才能讓居住在這個國度的人民的幸福指數提高。”父親回答著。
隨著公路的建成,村里的人去市里越來越頻繁,由于接觸事物環境的改變,人們的想法也越來越多,一些開始去市里做一些小生意;一些就在村里建廠子,生產預制板或者是預制管道;一些則修建廠房拿出去租,總之跟著國家的發展步伐,小日子越過越好。
現在的資陽,像個在快速向前的奔跑青年,一棟棟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高層住宅樓隨處可見,沱東新區的建設正如火如荼開展著,主城區向東西兩個方向快速擴張,26分鐘的高鐵直達成都,毗鄰天府國際機場,一條條高速公路相繼現世,國家發展的速度直叫人感慨,同時也為自己生活在這個年代而感到幸福!